
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
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,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,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,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?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1《朱德的扁担》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朱德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革命故事,让学生感悟朱德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。
课文所记叙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,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、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,则成为课文的重难点。教学中,我把课文的重点落在了第三自然段。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,作为革命领袖,要以身作则、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风范。在指导学生看图时,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:请你看图,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内容。
大部分孩子都能回答,或文中语句、或自己组织语言。我继而又问,为了解决粮食问题,作为革命领袖,为何要亲自和战士们一道呢?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读书思考,最后讲了许多。于是我送给他们“同甘共苦”一词,班上所有小朋友都投来读懂的目光。再细读,品悟,从而加深了对“同甘共苦”一词的理解。
为了再现人物鲜活丰满的形象,又从人物的行动入手,抓住“藏”和“做”,使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、经验、思考参与课堂活动,通过有效的引导,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丰富性、多变性和复杂性。
很多情况下,由于孩子们的词汇量有限,一些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情感,可以通过朗读来感悟,此时,人物的形象便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。
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2《朱德的扁担》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,一起到山高路陡、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。文章以“朱德的扁担”为题,与细微处见精神,语言简洁平时,娓娓道来,既展现了一位以身作则、吃苦在前的红军指挥官形象,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、敬爱之情。
教学之前,我给学生们布置了查阅资料的作业,以便于孩子开门更好的理解本课内容。学生对于刻了字的扁担一定充满了好奇,因此着眼于这根扁担的特别之处,引导学生层层剥笋,进而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和朱德同志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。再者,由于学生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知之甚少,因而在教学本课时,让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,向家长了解,或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关于朱德同志的资料,初步认识朱德,课中适时介绍朱德并交代当时的背景,补充讲解当时井冈山的军事形势,虽寥寥数语但可以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帮助。
在整体感知课文后,引导学生进行质疑:读了课文,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?一石激起千层浪,学生提的问题很多,有词语类:会师、草鞋、斗笠、山高路陡、井冈山根据地、储备等;有问题类:大家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给藏起来呢?朱德同志为什么又找来了一根扁担?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“朱德的扁担”五个字?等等。引发学生在读中思,读中悟。
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关键句“从井冈山到茅坪,来回有五六十里,山高路陡,非常难走”来学习,通过联系生活经验,结合图画体会“挑粮路”之长、之险,“可是每次挑粮,大家都争着去”这句话中的“争”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、不怕吃苦、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,进而体会战士们不怕困难、争相挑粮的精神。
本课教学中,只学了前两个自然段,我主要引导学生以督促2悟,并进行随文识字,大多数同学对这两个段落里的字词掌握较好。
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3《朱德的扁担》是二年级的第六单元的第二课,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,因为战士们心疼朱德,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,后来朱德连夜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“朱德记”三个字,大家就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担。
第一课时教学,我从字到词再到句子,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字音、读通句子、理顺课文内容。上完课之后感觉整节课有太多的遗憾!
一、课堂组织存在问题,因为过分强调孩子的课堂习惯,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完成。时间安排不合理,生字教学拖得时间很长,导致第一课时指导朗读时间不够,指导不到位。
二、因为是二年级的学生,针对低年级学生课堂上缺乏趣味性,教学时没有从孩子的兴趣出发,应该尝试一下激励性的语言和小物品(小贴画),首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,这样开展教学才能效果加倍!
三、针对课件问题,因为是二年级的学生课件应该注音,还有字体应该是正楷,做课件的时候原本是没有问题的时候,但是没有打包处理,后来字体和拼音的位置都发生变化,有点遗憾。
四、整个教学环节过于陈旧,没有创新,以后应该多看一点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,多参加各式各样的教研活动,与时俱进。
教研教学的路程应该是学习再学习的过程,以后会继续努力再努力,争取有更大的进步。
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4《朱德的扁担》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,粉粹敌人围攻,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,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,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。全文共三个自然段:第一自然段简要揭示当时的背景和形势。第二自然段叙述了红军战士们争着到茅坪去挑粮。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,讲了朱德加入了挑粮的队伍,战士们怕他累着,藏了他的扁担,但他又连夜做了一根,并写上了“朱德记”三个字。
全文没有一句对话,但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,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。课文以“朱德的扁担”为题,以小见大,于细微处见精神,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可以以身作则、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红军指挥官的形象,而且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,表现出革命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。
一、教学效果
在教学的过程中,我努力创设情境,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所在的背景中,使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一员,参与当时的艰辛,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学的开展,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感同身受,激发学生对革命领导人的尊敬与热爱。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,需要我们在课堂上逐步培养。教学这一课时,我通过“多读课文”的方法,引导孩子自己感悟。以抓住重点词句,让学生在读中理解,再思中感悟,由浅入深,层层递进,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。
二、成功之处
1、讲授本课,我从题目入手,采用层层问题展开教学:这是一根怎样的扁担?朱德拿这根扁担干什么?朱德为什么在扁担上刻了“朱德的扁担”?把难点一步步地剥离,一个一个突破。
2、我从重点内容入手,一开始就让孩子们明白挑粮的不容易,尤其走山路,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。朱德年纪大了,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,从而让学生体会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、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,培养了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。
三、不足之处
1、在指导书写时,仅仅是借助课件,而没有进行示范写,学生印象不够深刻,效果不好。
2、由于文章篇幅较长,课文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经历相差甚 ……此处隐藏6670个字……什么在扁担上刻了“朱德的扁担,不许乱拿”八个字?”
层层递进,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,突破。。
喜二、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,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,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,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。朱德年纪大了,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,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,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,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。
忧一、基础。在指导会写的字“扁担”时,仅仅是借助课件读写说,而没有示范写。主要是我写字太慢,怕耽误太多的时间。
忧二、组织。课堂纪律不是很好,尤其是在讲读第二自然段时,由于时间过长(本节课上了50分钟)需要老师不时地用眼色来维持课堂纪律,这就要求平时严格要求学生学会倾听。
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13《朱德的扁担》这一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,粉碎敌人围攻,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、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食的故事,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、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,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。
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,学生只有在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。学生对于扁担充满了好奇,因此我着眼于扁担的特别之处,引导学生层层剥笋,进而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、朱德同志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。再者,由于孩子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知之甚少,因而在教学本课时,我补充了朱德是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的有关知识,还告诉学生十大元帅是:林彪、朱德、陈毅、彭德怀、刘伯承、贺龙、徐向前、聂荣臻、罗荣桓、叶剑英。我一边介绍一边在心里感触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 呀!如果平时能多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历史、革命题材的书籍,现在上起课来就轻松多了,这是我今后应该加强引导的方面之一。在品读课文,理解课文时,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。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对“井冈山”等词语感到陌生,我又稍加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,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,并通过“红军在山上,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。”中的“不远处”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。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“会师”,学生在自己的“半知”和教师的讲解中理解了。第二自然段介绍去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。让学生用“因为……所以……”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,并通过反问“去挑粮容易吗?”让学生理解“山高路陡”等词语的意思,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,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。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,我先提问“朱德是怎样挑粮的?”让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的句子,再边看图边用自己的话说说,先说穿着,再说动作由此产生对朱德的敬佩之情。同时也抓住“一道”、“一块儿”这两个词语,体会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。接着,我让学生想想: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?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?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?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?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“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?”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,他们在这里说得很合理到位,通过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有了更好的体会。
所以,教学中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动态,让知识转为己有,关注学生的学习,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,掌握学习方法。
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14我成为教师,正式走上讲台将近3个月了,这期间不时的观摩老教师的讲课,我也自己讲课,但面对上级突如其来的听课,我还是很紧张的。
周二早上我还是一如既往的来到班级,组织学生打扫卫生、进行早读。一会儿,主任来了,找到我说领导来听课了,我真的既兴奋又紧张,兴奋是上级对于新教师的重视,紧张是太突然了。我告诉自己镇定,渐渐稳下心神。这次我讲的是语文《朱德的扁担》第一课时,二年级主要是字、词教学和简单的造句、看图写话。在讲课过程中,我刚开始紧张,看到领导坐在下面看着,不过,等到慢慢进入状态之后,紧张感就在逐渐降低了,很快一节课就结束了。
随后是评课,我能感到心在砰砰快速跳动,我要去听领导怎么说这节课。其实,是我想多了,领导很平易近人,像是在和我交流,娓娓道来,这节课这样讲会不会更好,你这几个环节调换顺序是不是更合理。是的,我有好多问题需要改正,这节课是第一课时,特别是在识字里,目前的要求是随文识字,在此我让学生把字全都书空,这是没必要的,时间上花费的较多,老师可以通过朗读,学生边听边把生字所在的词标出来这样把字回归到课文里,更容易使学生学会运用、帮助理解。另外给学生把每个字的重点讲解出来、书写时需要注意的是哪些方面就行,没必要全都讲,学生抓不住重点,还容易分心,就得不偿失了。重点的是要学生自己动手书写,书写的时候教师要指导,可以利用条件把个别学生的书写在多媒体上展示,帮助其他学生学习、借鉴。在识字环节主要是先让学生观察,然后教授,最后练习,这是一般的写字教学。还有对学生的评价语,要准确具体来衡量,促进其改正行为,起到榜样的作用。另外教师的一言一行受到学生的关注,在课堂上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要有作用,教师不仅要教学还要育人,通过平时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,说话要注意,充满正能量,不能说的过于随意,毕竟学生与教师之间是有距离的,我的语言以后要多加注意…。
通过这次讲课,我知道了自己还有好多需要改正的地方,从教学方面的积累与创新到个人素养的提升,都需要我去逐渐的学习与改正,教师这条路很长,我将不余遗力奋往直前。
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15《朱德的扁担》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,粉粹敌人围攻,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,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,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,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。
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“可是每次挑粮,大家都争着去。”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。“可是”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,是说虽然种种困难,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。“争”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。
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,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。课文以“朱德的扁担”为题,以小见大,于细微处见精神,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。课文最后三句提到“扁担”,与题目呼应,既点明了课题,又深化了内涵。
由于孩子对朱德知之甚少,因而在教学本课时,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。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,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,并通过“红军在山上,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。”中的“不远处”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。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。让学生用“因为……所以……”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,并通过反问“去挑粮容易吗?”让学生理解“山高路陡”等词语的意思,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,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。第三自然段是重点,“一道”、“一块儿”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。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练习,让大家想想: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?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?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?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?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“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?”在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