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怀素写字》教学反思

时间:2024-02-19 16:36:22
《怀素写字》教学反思

《怀素写字》教学反思

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,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,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,那么问题来了,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《怀素写字》教学反思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《怀素写字》教学反思1

《怀素写字》介绍了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小时候勤奋练字的故事,对激励学生发愤学习,刻苦练字,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有着积极的影响,符合一年级学生初学写字的具体情况。紧紧围绕“怀素写字非常认真”展开,一些句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,对积累和运用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。在本课的教学中,我这样展开教学:

一、创设情景,激发情感。

为了激发学生情感,我出示了挂图。一是怀素小时候在木板上认真写字的模样;二是怀素长大之后在墙上挥毫的样子。由说图入手,分别引入对课文第一段、第四段的学习,不仅感受了怀素所写的字的形神美,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——好奇心:为什么怀素可以写这样一手好字呢?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。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埋下伏笔,也使倒叙式教学设计得以实施,即先知果,后探因。在孩子们心中产生了积极因素,提高教学实效。

二、联系实际,催化情感。

在指导“好学上进”这个词时,我提问:“怎样的孩子才能称的上好学上进呢?我们班上有吗?”引导学生理解上课认真听讲,认真完成作业……就是一名好学上进的孩子。由学生再回到文本,“我们班还有很多好学上进的孩子,怀素小时候就是和你们一样好学上进,你们说该不该表扬他呀?那我们一起来夸一夸他吧!”这时候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,当然能够带着情感来读,他也能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。

三、实践运用,巩固方法

学生是学习生活的小主人,他们才刚刚开始体验学校生活,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,学习写字对他们而言既是必修课也是一种展示自己的方式。《怀素写字》这篇课文教了学生怎么样把字写好的方法,在上课时,我就抓住了重点句子:“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,记住字的笔顺,再一笔一画照着写。”这一句来研读。并且设计了一环节——照着怀素的方法,我们也来学写字以及后来的三步法填空。“怀素写字总是先( )然后( )再( )”一是加强学生对怀素的写字方法——三步法的理解,明确具体步骤写字;二来,也为指导背诵打基础,使孩子们尽可能多的多读课文,熟读成诵。我当场用怀素的办法来写字,当孩子们得出“怀素的写字法真有效”的结论时,我立刻将之引向他们的学习生活,请他们今后写字的时候也用上怀素的好办法,产生情感共鸣。

《怀素写字》教学反思2

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出>语文教学的“语文味”,字词句短篇,经过反复推敲。从《怀素写字》这一课找到了一些对于学生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关键词,如“好学上进”、“非常认真”、“有名”等,考虑到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(第1节为第1段,讲的是少年怀素好学上进;第2、3节为第2段,讲的是为什么怀素可以成为有名的书法家;第4节为第3段,讲的是成年怀素的有名。),同时三个部分之间又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(1、3段是时间先后关系,2、3段是因果关系,第2段中的2、3小节又是并列关系),因此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安排的:从第1节跳到第4节,再教2、3节,对于2、3节的教学先后顺序由学生来定,学生先提及哪一节就先教哪一节。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,我又找到了一些拓展点,如对“好学上进”“有名”的理解、让学生自由畅谈、写字比赛等,促进了学生对文章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。

这节课有两点突出的不足之处:1.在学习第二小节时,我设计了一个用怀素方法练字的环节,我在让学生尝试之前就先做示范。事后想来,这样极大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,如果能让学生先作尝试,在出现问题后,再把问题交给学生,让学生间充分对话,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。2.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非常重要的话:“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,记住字的笔顺,再一笔一画照着写。”明明是三个步骤,作者用的却是“先??,

再??”这样一组关联词。这很容易对学生造成一种误导,尤其是对事物缺乏本质认识的一年级学生而言。所以在“怎么教”的问题上处理得过于草率了。我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,设计了“他先,记住,再。”的填空。显然,这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闲显得很是牵强。倘若当时设计出“他先,(然后)记住,再。”的填空,我想应该会更好些!这是让我很遗憾的地方!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,但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使其完善,使遗憾的地方越来越少!

《怀素写字》教学反思3

《怀素写字》教学反思

《怀素写字》是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。本文介绍了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小时候勤奋练字的故事,对激励学生发奋学习,刻苦练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有着积极的影响,符合一年级小学生初学写字的具体情况。本文言简意赅,寓意深远,具有很强的情感发掘因素。一些句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,对积累和运用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。 本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,学习理解文中的字词,关键还在于要激发学生喜爱读书写字的情感,逐步提高学生的“识读、识字”的能力和理解课文、运用语言的能力。但是,文章时代遥远,内容枯燥、陌生、缺乏童话类课文的情趣因素,学生很难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怀素认真写字、好学上进的精神,并受到感染。如何发挥本文的积极作用,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,消化不利因素呢?

基于这样的认识,我不厌其烦地读这篇貌似平常的文章,我也从我的知识结构出发,理解与审视它。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教学的“语文味”,字词句段篇,我反复推敲。既找到了一些对于学生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关键词,如:好学上进,非常认真、有名等,又完成了非线性的教学设计。考虑到文章分为三个意义段(第一节为第一段,讲的是少年怀素好学上进;第2、3节为第二段,讲的是为什么怀素可以成为有名的书法家;第4节为第三段,讲的是成年怀素的有名。)同时,三个意义段之间又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(1、3段是时间先后关系,2、3段是因果关系,第2段中的2、3小节又是并列关系。)因此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安排的:从第4节跳到第1节,再教2、3节。

我设计了一些理解词语的环节,如对“好学上进”、“有名”的理解,让学生自由畅谈讲讲班上哪些小朋友是好学上进的孩子,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人物。

如果以上是对教材的理解,下面就是对教材的审视。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非常重要的话,“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,记住字的笔顺,再一笔一划照着写。”这里,明明是三个步骤,作者用的却是

“先”“再”这样一组关联词。这很容易对学生造成一种误导。尤其是对事物缺乏本质认识的一年级学生而言。我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,设计了“先 ,再 ”的填空。 因为这篇文章对小朋友来说,其吸引力远远不如童话、诗歌等,这对于我的教学设计也产生了重大影响,我在词语上尽量联系它们的实际;在第二、三自然段 ……此处隐藏7568个字……>不足之处:

1、生字的指导应严格在田字格中进行,这样更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范例。课前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当中的“写字”,直接进行教学,事后发现,许多孩子在写这两个字时,占位就不合理了,不是高了,就是低了。

2、由于课前的准备还不够细致,所以许多的设想没有完成:比如有关词语积累的换词训练:“非常 ” “有名 ” 还可以在学生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。

跟随怀素一起写字

用心听了《怀素写字》一课,收获颇丰。整个设计条例很清晰,加上老师对一年级孩子的尊重与理解,课堂还是比较有生趣的。对于怀素写字的细节,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处理。

投影:“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,记住字的笔顺,再一笔一画照着写。”

师:一起读,思考怀素写字分为几步?

生:齐读。沉默。

师:再读。

讨论总结(1)看清字形,即眼到;(2)记住笔顺,即心到;(3)写,手到。

闭上眼睛,师引读。指名与老师配合读。自己说一说。

用怀素写字的方法来写“古”。结构分析,笔顺,师范写。学生评价。

用怀素写字的方法来写“写”字。按照步骤写。有学生上黑板写,其余自己练习。评价。

是不是每次都这样写的?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?

再齐读。

精致的细节,扎实的训练,让低年级的写字训练扎实起来。让孩子参与评价,在评价中扬长避短,也不失为一个很好教学思想.

课堂中,还有些细节,吸引了我。对于“好学上进”这词,老师是这样处理的:什么叫“好学上进”?在我们班哪些孩子是“好学上进”的?用这样的方法教学“有名”:“有名”是什么意思?你还知道哪些人是有名的?“穿”字的异义引导也很巧妙。

随着这堂课,我看到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不易与乐趣。但作为高年级老师,还是有些担忧。这堂课显然不是书法练习课,那么我们还应该无痕引导些什么呢?“怀素写字”的这段文字仅仅是像书法书那样在教孩子写字吗?我们是不是从“先……再……”看到了怀素练字方法的正确和一丝不苟?是不是可以从“总是”看到怀素写字的坚持不懈呢?,我们还可以从“怀素把木板写穿”这个细节可以看到怀素的坚持不懈,可以看到怀素不怕困难,为了练字,他愿意动脑,愿意克服困难。

让怀素这个名人在孩子心中神圣起来,也更加可亲起来,促使“小小怀素在成长”!

《怀素写字》教学反思15

一、我与文本的对话

教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。基于这样的认识,我不厌其烦地读这篇貌似平常的小文章,从我的知识结构出发,理解与审视它。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教学的“语文味”,字词句短篇,我反复推敲。既找到了一些对于学生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关键词,如“好学上进”、“非常认真”、“有名”等,又完成了非线性的教学设计。考虑到文章可以分为三个意义段(第1节为第1段,讲的是少年怀素好学上进;第2、3节为第2段,讲的是为什么怀素可以成为有名的书法家;第4节为第3段,讲的是成年怀素的有名。),同时三个意义段之间又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(1、3段是时间先后关系,2、3段是因果关系,第2段中的2、3小节又是并列关系),因此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安排的:从第1节跳到第4节,再教2、3节,对于2、3节的教学先后顺序由学生来定,学生先提及哪一节就先教哪一节。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,我又找到了一些拓展点,如对“好学上进”“有名”的理解、让学生自由畅谈、书法比赛等,促进了学生对文章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。

如果以上是对教材的理解,下面就是对教材的审视了。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非常重要的话:“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,记住字的笔顺,再一笔一画照着写。”明明是三个步骤,作者用的却是“先……,再……”这样一组关联词。这很容易对学生造成一种误导,尤其是对事物缺乏本质认识的一年级学生而言。当时我一心想着作者有多不应该,以及如何把教材改过来,所以在“怎么教”的问题上处理得过于草率了。我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,设计了“他先,记住,再。”的填空。显然,这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是多么地不伦不类。倘若当时能从文本创生的角度好好想想,设计出“他先,(然后)记住,再。”的填空,那该多好啊!

二、我与学生的对话

很多大教育家都倡导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。在我看来,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实现师生有效对话的重要条件,因此我也在教学中努力地实践这一点。首先我尽量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,如微笑、点头以及在学生答错时善意的夸张表情等。其次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尽量用激励性的评价语,如“真不错!”“太厉害了!”“(字)真漂亮!”“来,老师和你握个手。”等。对于学生不太好的回答,我也能给予肯定,同时加以正确的导向,如“能说得更生动些吗?”“能说得更具体些吗?”再次能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一水平处,话语中常用“我们”,如“让我们一起来一遍!”“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!”“我来当大家的开头炮!”

如果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有效对话的第一个重要,还有两个条件也不容忽视的。一是教师对教材、教学设了然于心。只有超脱了文本以及设计对你的束缚,教师才会听清学生的话,才可以与学生对话。二是教师应具备相当的教学应变机智。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比较缺乏的,从某种程度上讲,有些担心学生的回答出差、出错,害怕课堂上出现我应付不了的局面。因此在教学中几次出现了“递词”现象,如理解“好学上进”一词时。想象当年自己当学生时就非常害怕教师这一招,因为它会让自己手足无措,自己想说的不敢说,而老师提醒的又不会说那种紧张和局促犹在心头。

三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

曾看过一篇叫《语文教学的“冷”思考》讲的是如今的语文教师对文本的拓展过泛,课堂上学生伶牙俐齿、口若悬河、唇枪舌战,场面热闹非凡,却没有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和思考。所以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力避这种华而不实的现象。争取更多的契机让学生去读、去思、然后再读,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。同时,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,我尽量关注的是全体而不是个人,如“自己在下面试试!”、“我们一起来一遍!”

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(主要出现在第一课时),如学生对这一类文本兴趣不大,其吸引力远不如童话、诗歌等。这对我的教学设计(主要体现在第二课时)产生了重大影响,我在词语理解上尽量联系他们的实际,又创设了“小小怀素在成长”的书法比赛环节,还拿出毛笔、木板让学生直观感受写穿的不易,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。

四、学生与学生的对话

在我的教学中,生生对话的场面不多见,这是教学中最大的遗憾。究其原因,还在于我对学生的不信任,以及对自己应变能力的怀疑。在学习第二小节时,我设计了一个用怀素方法练字的环节,考虑到平行班学生在学习这课时不会应用的现状,我在让学生尝试之前就先做示范。事后想来,此举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,如果能让学生先作尝试,在出现问题后,再把问题交给学生,让学生间充分对话,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,这该多么理想啊!

“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!”我也如此感叹。

《《怀素写字》教学反思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