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博物院导游词
作为一名导游,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导游词,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,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。那么什么样的导游词才是好的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安博物院导游词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西安博物院导游词1
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,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、数目的一座艺术宝库,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、墓志共一千多块。这里碑石如林,故名碑林。
西安碑林内容丰富,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,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;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,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,因而驰名中外。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唐代人所称的石经,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《石台孝经》和公元837年刻成的《开成石经》。
碑林第一陈列室前是专为陈列《石台孝经》修盖的碑亭。《石台孝经》是碑林的石碑,刻于公元745年,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。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篡,专门讲孝道的。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序。玄宗为孝经写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“孝”治理天下。后面是孝经原文。小字是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。底座由3层石台组成,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,有蔓草、狮子花等,是唐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。上面是浮雕卷云瑞兽。此碑由4块石头组成,底下有石台,因而称“石台孝经”。
碑林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《开成石经》,内容包括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左氏传》、《春秋公羊传》、《春秋谷梁传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尔雅》等12部经书,计650252字,用石114方,两面刻文。清代补刻的《孟子》17面3万余字也陈列于此,合称《十三经》。12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。因为当时印刷术不很发达,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,并能永久保存,就把这12部经书刻在石碑上,作为范本,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,供人们校对。我国自东汉开始,曾先后7次刻经。《开成石经》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。
西安博物院导游词2
西安碑林,以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。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(公元1087年),历经900多年的历史,由孔庙和碑石陈列室、石刻艺术室组成,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。该馆藏石3000余方,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,分别陈列在6个碑廊、7座碑室、8个碑亭中。1961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下面,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。
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,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馆前院,也就是文庙,文庙就是孔庙,现在仍保持着孔庙建筑的格调。大家已经看到博物馆门外南墙上,有两个苍劲有力的描金大字“孔庙”,是由清末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所书。
请大家看这个牌坊,它叫“太和元气坊”。按照当时的礼制规定,进入孔庙应先经过“太和元气坊”,但因为“太和元气坊”的南面是城墙,不便人们出入,所以在东西两面开了供人们出入的“礼门”和“义路”。中间有座是半圆形的池子。这就是泮池。在封建社会,只有考上秀才方可进人孔庙朝拜,并在泮池洗笔。各位游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,沿祭孔的路线,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仪俗。接着进入棂星门,这也是孔庙的第二道门。门额刻有“德配天地”和“道冠古今”。有三门,每到祭孔大典时,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,一般官员走西门,东门是其他人员出入的。戟门,又称仪门,是进入孔庙的第三道门。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,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。
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,这便是久负盛名的《石台孝经》。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。《孝经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。全书共分18章,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。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,提倡“事君如事父”,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,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。认为“孝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,把“以孝治天下”视为基本统治策略。《石台孝经》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,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。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。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。在当时,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,因此被称为“御碑”。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,所以叫做《石台孝经》。这块碑石高近6米,碑座、碑身、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。碑顶雕有卷云蜷龙,似乎就要凌空而去。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,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。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,形制特殊。“风流天子”唐玄宗也擅长书法,这块碑刻书法工整,字迹清晰,华美飘逸,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。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,只好向下延伸,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,向上则快到亭顶,显得顶天立地,气度不凡,因此被称为“迎客第一碑”。
西安博物院导游词3
西安博物院位于西安城墙以南二公里处,以著名的唐代建筑小雁塔为中心,占地约254亩。博物院于20xx年5月18日建成开馆,建筑面积1.6万余平方米。博物院由我国知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女士设计,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雁塔为中心,整体按文物鉴赏、旅游观光、综合服务三大功能区设计。
整体外观以天圆地方为创作理念,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,被评为西安未来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。西安博物院收藏了西安地区各时代的文物13万件,其中有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4400件,并有相当一部分文物出土于周、秦、汉、唐等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朝代。博物馆首次展出了各类精品文物20xx余件。陈列除了采用传统的展柜式外,还使用了多种反映当今高科电子技术及影像、声像技术的展示手法。
博物馆的展示内容由基本陈列、专题陈列、临时陈列三部分组成。基本陈列以“古都西安”为主题,以西安13朝古都、一千多年建筑都史为主线,突出反映了西安的都城发展史。专题陈列设有以“宝相庄严”为题的佛教造像艺术、以“三真六草、镂月裁云”为题的古代书画、以“天地之灵”为题的古代玉器、以“颗栗大千”为题的印章等陈列;临时陈列则以“京畿遗珍”为题,首次将市属相关区县的珍贵文物集中展出。
西安博物院导游词4
西安博物院地处西安城南,占地面积245亩,由博物馆区、唐小雁塔荐福寺历史名胜区、园林游览区三部分组成,馆、塔、寺、园交相辉映,相得益彰,在国内博物馆(院)中独树一帜。自20xx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,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
作为博物院主体建筑的博物馆,由著名的建筑大师张锦秋主持设计,在建设过程中被评为西安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。其建筑面积16000余平方米,陈列面积5000余平方米。在13万件馆藏文物中,国家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有14400余件,其中近20xx件文物系首次面世,精品荟萃,异彩纷呈,演绎了古都历史的万千气象。博物馆内的陈列由基本陈列、专题陈列、临时陈列三部分组成。
基本陈列设于主展馆底层的三个展厅,以"古都西安"为题,综合运用大量图片文字,千余件文物展品和多种多媒体数字展示技术,介绍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,展现辉煌灿烂的周秦汉唐文明。
专题陈列
长安佛教造像艺术陈列设于主展馆一层,以"宝相庄严"为题,主要通过160余件佛教造像展品,表现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不同的佛教石刻艺术风格,领略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融合的过程。
玉器专题陈列设于主展馆二层,以"天地之灵"为题,主要通过170余件不同种类的玉器展品,透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。
印章专题陈列设于主展馆二层,以"颗粟大千"为题,展品有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各类官印私章400余件,其中以秦汉印章和金代官印为精品。
古代书画艺术陈列设于主展馆二层,以"三真六草,镂月裁云"为题,陈列100余件元明清书画珍品,其中不乏名家精品。
临时陈列设于主展馆一层,曾先后展出区县精品文物展及从17位民间收藏者的藏品中精选出的270余件文物组成的"民间收藏精品展"和"牛气冲天--陕西牛文化陶瓷博物馆藏品展"等展览,这些专题展览以特有的方式诠释了华夏文明辉煌历史。
作为西安博物院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小雁塔建于唐景猪年间(707-709),本名"荐福寺塔",是唐代长安著名佛寺荐福寺的佛塔,唐末战乱,寺院毁于兵火,惟存小雁塔。明清时期,寺院屡次重修。现存荐福寺内除小雁塔为唐代建筑外,其余殿宇均为明清及近代所建,自南向北依次有:山门、东西相对钟鼓楼、慈氏阁、左右小亭、大雄宝殿、藏经楼、小雁塔、白衣阁,在藏经楼西侧院落有方丈殿,大体延续了明代正统年间重修时期的布局,规模严整,朴素大气,是一处延续千年的古代文化遗产。寺内另有金代铁钟一口,明、清之际,始称为"关中八景"之"雁塔晨钟"。1961年小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小雁塔文物保护区于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,在开放过程中,不断在园内充实了一些民俗类文物。小雁塔、荐福寺古建筑群与长安古乐、拴马桩等民间文物以及各种民俗艺术展览相融合,为游人打开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。在建设西安博物院的过程中,一方面对原有保护区的基础设施以及园林绿化进行了全面的改造,另一方面在原有占地面积的基础上向东西两侧进行了扩展,极大地改善了小雁塔与荐福寺的周边环境。在新扩建的区域内,增加了湖面以及新的园林绿化景观,使历史名胜与城市公园融为一体,成为一处集文物鉴赏、旅游观光、休闲娱乐为一身,多功能的城市景观区域。
漫步在西安博物院,不仅使人了解到古都西安悠久历史,也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现代西安的崛起和勃勃生机。
西安博物院导游词5
大家好,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,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。
好了,现在大家所处的`位置就是有‘石质书库’美誉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了。
走进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,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庙的旧址,这里保存着太和元气坊、泮池、棂星门、戟门等孔庙建筑。
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。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,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。自古孔庙无南门,礼门仪路两边开。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,西门称礼门,东门称仪路。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,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,墙外侧刻有由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的“孔庙”二字。一会我们参观完出了博物馆大门就能看见了。
好了,转过身来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,叫做“泮池”。“泮”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。汉字讲究象形,“泮”就是半个水池。孔子提倡学无止境,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,就像这水池,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。在古代,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,那今天我们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。
走过泮桥所看到的这个门叫棂星门,门的上端有麒麟。在元代时为两扇门,到了清代改为三个门。每个门的门额上刻有文字,中门额书“文庙”,即孔庙,东门额刻“德配天地”,西门刻“道冠古今”。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,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。在古代,天子祭天先祭棂星,给门起名棂星,比喻祭孔子如祭天。在过去,进出这三个门有着严格的规定,每到祭孔大典时,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,一般官员走西门,东门是供工作人员出入的。大家远道而来参观,当然算是贵宾,所以我们从中门进入。
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,称为“棂星门”。传说“棂星”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。当年,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:祭孔大典时,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;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;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。所以就有了成语“旁门左道”。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。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。那么,碑林也不例外。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,自南向北对称排列。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。大家请注意看,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,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—渭北栓马桩。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,上面刻有各种纹饰,造型丰富。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。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,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,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。它除了可以栓系、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,还具有震邪、吉祥和装饰的意义。在解放前,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。
西安博物院导游词6
西安博物院位于荐福寺院内。通过院内的主题陈列“古都西安”,你能了解到西安千年的建都历史和都城发展史。院内还有从周至明清各个朝代的西安城的“城郭模型”,能够看出历代都城的规模、布局和当时的生活状况。
博物院还收藏了众多西安地区各时代的文物,一部分文物出土于周、秦、汉、唐等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,其中不乏精品文物,如:唐代“三彩诞马”,采用了无鞍无缰的造型,体现了唐代自由不羁的社会风尚;带莲瓣纹的底座与塔式盖罐相配的唐代“三彩莲瓣器座”,具有明显的佛教含义;西汉文物“蒜头壶”,是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,起源于关中,后随着秦的统一战争传播到各地,到了西汉中期,蒜头壶基本消失。
此外,博物院还有专题陈列,如:佛教造像艺术、古代书画、玉器、以“颗栗大千”为题的印章等等。博物院与小雁塔同处一院。